□南充日报特约评论员 罗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深刻把握南充“三期叠加”的历史阶段,鲜明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要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坚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塑造南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奋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必须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激发经营主体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当前,南充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围绕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全力推动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牢固树立“产业为本、工业当家”理念,发挥重点产业“链长制”作用,建立健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机制,积极推动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提速度、升质量。
以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全力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较好,但创新平台不强、创新投入不足、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短板明显,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创建一批国省级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功能服务平台,积极引进一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优质创新企业,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形成供需侧紧密结合、上下游合力共谋的创新机制,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努力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南充生态本底优良,肩负着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的重大使命,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整体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不断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推进落实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断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要坚定扛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紧紧围绕市委全会决策部署,拿出“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把握“新”机遇,抢占“新”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升级,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