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日报特约评论员 何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明确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从优化工业立市推进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9个方面,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安排,为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副中心培育机遇期、现代化建设攻坚期,要破解产业体系不优、创新动能不强、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不断为“建成副中心、谱写新篇章”提供制度保障、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盯住“挺起产业发展脊梁”这个重点精准施力。新时代以来,我市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GDP从2012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2734.76亿元,经济总量连迈两个千亿台阶。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树牢“产业为本、工业当家”理念,坚定把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扎实开展新型工业化攻坚突破行动摆在突出位置,一体推进“优化工业立市推进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机制”“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千方百计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地位,加速向省域经济副中心华丽蝶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聚焦“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这个关键持续用力。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只有“细胞”不断拔节生长,经济发展才能更有活力。近年来,我市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市场主体39.8万户,“经营主体满意度”得分2022、2023年度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但国企核心功能不强、民营企业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既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支持国有企业融入全市重点产业链条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又围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持续为企解难题、渡难关、强元气、增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这个重点全面发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放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人本要素,“放活”土地、资本、水电气等物本要素,“放量”数据要素。同时,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把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在改革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握指成拳破壁垒,万众一心攻难关,着力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变为“建成副中心、谱写新篇章”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