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负担到产业富矿,南充“秸”尽所能变“废”为“宝”
在西充县关文镇,当地企业用秸秆制作饲料。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洪源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谯灵敏
初秋时节,南充广袤的田野机声隆隆,玉米采收正忙。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秸秆不再是农户们头疼的“负担”,反倒摇身一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8月26日,记者从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获悉,近年来,南充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上持续发力,成功实现了秸秆从“废”到“宝”的华丽蜕变。据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最新数据,目前全市年利用量10吨以上的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已达400余家,年利用秸秆120余万吨,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产业链正加速形成。
秸秆变原料农民增收路更宽
8月20日,高坪区走马镇,刚收获完的玉米地里不见往日焚烧的烟火,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繁忙的转运景象。一位村民正麻利地将晾晒在路边的玉米秸秆捆扎、装车。“这些秸秆现在是‘宝贝’了!”这位村民擦了把汗,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天买家收了1700斤,一共300多块钱,够我买好些肥料了!”他口中的“买家”,则是专程前来回收秸秆的南充市鑫镁新型防火建材有限公司。
秸秆如何变身“宝贝”?答案就藏在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跟随运输车辆来到该公司,只见厂房内机器运作不停,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捆捆干燥的秸秆被投送入料口,经过粉碎、除尘、与特殊环保胶粘剂混合,再经高温高压固化成型,最终“变身”为一张张平整坚固的防火板材,整齐码放在库房,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建筑装饰市场。
“我们的核心产品是以玉米、油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防火环保板材。”公司负责人梁树刚介绍,“回收利用秸秆,既从源头上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
目前,该公司已在高坪区12个乡(镇、街道)建立秸秆回收点,年回收消化秸秆约3万吨,可解决近20万亩土地的秸秆处理问题,年创造经济价值超2100万元。梁树刚展望未来:“随着产能提升,我们的回收范围将扩大至顺庆、嘉陵等周边地方,目标是实现年回收利用秸秆12万吨以上,让更多‘废料’变成绿色建材。”
秸秆变饲料生态经济实现双赢
饲料化利用,是南充消化秸秆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近日,记者在蓬安县巨龙镇贾家桥村的四川鸿腾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广阔的场地上,收割打捆机在地里穿梭,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打包成一个个规整的方捆;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操作设备,对收来的秸秆进行进一步粉碎揉丝、压块打包,最后裹包密封发酵。
“这样加工出来的叫青贮饲料。”公司负责人王明勇抓起一把已发酵好的饲料向记者展示道,经过发酵后的饲料带有酸香气,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牛羊爱吃,易消化吸收,而且能保存很长时间,不受季节气候影响,非常受市场欢迎。公司采用与种植大户、合作社及散户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农作物收获后集中收储秸秆。依托10余台专业收割、打捆、包膜设备,公司平均日加工能力达70至80吨。
“我们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主要卖到南充本地及甘孜、雅安、重庆等地的养殖场和牧场。”王明勇说,公司年销售量可达七八千吨,产值能达到300余万元。这不仅是笔经济账,更是生态账。秸秆过腹还田,形成了“秸秆—饲料—畜禽—粪肥—农田”的绿色循环模式。
据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充秸秆“五化”利用中,饲料化利用占比达18%,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鸿腾盛世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敏锐地捕捉到秸秆产业的巨大潜力,纷纷投身其中,推动了南充秸秆资源更充分、更高效的价值转化,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优势日益凸显。
政策搭台构建综合利用新格局
南充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能迅速崛起、蔚然成势,背后是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组合拳。近年来,南充市在体系建设、主体培育、技术推广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完整的秸秆利用产业链,让农业废弃物焕发新生。
体系建设是基础。我市始终将完善收储运体系作为推进秸秆离田高值化利用的关键环节。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消纳能力,科学布局,构建了“以固定收储场所为骨干、临时收储点为支撑、移动收储点为补充”的网络,并积极培育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积极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着力打通秸秆从田间地头到加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了秸秆收得起来、运得出去、用得及时。
主体培育是关键。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培育了一批规模大、亮点多、特色显、前景广的市场化利用标杆企业。通过强化这些龙头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技术推广让变废为宝更有底气。依托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模式示范与专业培训,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模式,不断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是全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一环,对于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培育400余家年利用量10吨以上的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年产业化利用秸秆120余万吨,这一成果正是这套“组合拳”打出的实效。更重要的是,观念已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秸秆不再是令人烦恼的废弃物,而是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并主动参与到回收利用的行动中来,一幅秸秆“变废为宝”“秸尽其用”的生动画卷正在南充大地上徐徐展开。